一座城市的美好画卷,既要有经济的快速发展,也要有群众的幸福体感。
今年,为提升城市发展内涵,安徽省合肥市提出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,推动全市在环境卫生、交通秩序、功能品质、安全韧性、文明素质五个方面大提升。作为全市工业经济主战场,合肥经开区也迎来全新考验。
1993年设立的合肥经开区,素有“安徽工业第一区”美誉,全球每8台笔记本电脑、国内每4台冰箱、4辆叉车、5个移动终端存储器中,就有1台(辆、个)是“合肥经开制造”。多年的产城融合发展,让这里拥有四上企业1100多家,经营主体超12万户,同时还拥有常住人口80多万,17所大中专院校,在校大学生20多万。
如何在保持产业优势的同时,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幸福感?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,合肥经开区以以人为本的“温度”、广泛参与的“热度”、精雕细琢的“精度”为三原色,逐渐绘出一幅现代化城市发展新图景。
有温度,以人为本打造“幸福空间”
10月22日下午,连绵的阴雨天气结束,合肥迎来秋日暖阳,合肥经开区红莲园北区12栋,住在一楼的汤凤英,正在小院子里带孩子玩耍。院子栅栏外面,小区统一规划建设的晾衣处,晒着两床被子。
阳光明媚,环境整洁,这幅画面十分温馨,可今年7月之前,汤凤英的小院子外面,却是另一番景象。
“这是个老小区,院子外面是小广场,车辆乱停乱放,杂物堆得到处都是,气味也难闻,住在一楼,窗户都不敢开。中间也清理过,但没过多久又乱了。”汤凤英说。
7月19日,在莲花社区服务中心“周周攻坚”行动中,红莲园北区迎来一场大变化。
今年5月,合肥经开区成立专班、制定方案,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,各单位、各部门很快行动起来。
“中心下面有10个社居委、40个住宅小区,我们每周选取1个老旧小区开展攻坚行动。周一到周五,社区干部、网格员先期梳理问题、解决问题,剩下的难点难题,由中心领导带队,在周末开展攻坚。”莲花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、中心副主任张辉说。
党员干部冲锋在前,居民群众积极参与,网格员、物管人员、“红色小管家”集中力量,一个个老旧小区在攻坚行动中焕发新颜。
在行动中,红莲园北区垃圾集中清运,新建停车位,增设晾衣区、非机动车充电区等,小区环境、秩序大幅改善。
“居民们看到效果,参与度也非常高,我们现在要做的,就是从‘短期攻坚’到‘长效治理’,让成效长久地保持下去。”红莲园社区党委书记李长青说。
暖民心的务实之举,在合肥经开区还有很多。
为解决居民“出行绕远”“雨天泥泞”等问题,意园社区在居民建议的基础上,利用“零星工程”资金,短短15天完成11条便民小道建设,连接10栋楼、快递柜、垃圾点及出入口,有效改善居民出行体验。
在海恒菜市场南门,方便售卖农家菜的“露水市集”已存在8年,烟火气十足。为保障市集秩序,合肥经开区城管队员、环卫工人,以及福禄园社区工作人员,调整工作时间。每天6点不到,工作者就会到场维护秩序和环境,把麻烦留给自己,把便利留给群众。
“合肥经开区有四个密集,分别是人员密集、产业密集、学校密集、物流密集,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,仅靠党员干部,力量是不够的,所以我们推进五大行动,第一个就是宣传发动行动,让更多群众参与进来。”合肥经开区应急和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陈进说。
卧云菜市场,位于合肥经开区卧云路与龙蟠路交叉口,如今菜市场四周正在施工,为将来的全新商业街区做准备。
菜市场怎么打造商业街区?提起这个,卧云社区党委书记聂东标开始点赞社区的“能人团”。
聂东标介绍,卧云菜市场旁边的龙蟠路,是周边小区、小学、幼儿园的必经之路,再加上附近有几所大专院校,很多流动摊贩就汇聚于此,由于人流量太大,以前整条道路秩序、交通、环境都比较乱。
“想保留烟火气,又想让街道井然有序,我们发动群众打造‘能人团’,集思广益解决流动摊贩问题。”聂东标说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将龙蟠路未通车路段打造成“云食街”,成功引导70余家流动摊贩。
经过一系列治理,龙蟠路占道经营投诉量下降95%,交通事故零发生。如今,这里又开始进行商业的整体提升改造,准备打造类似宁国路、1912的商业街区。
记者从合肥经开区了解到,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,为营造氛围、宣传引导,该区组织开展多种主题活动、社会面宣传,开展“礼让文明”“小手拉大手”“市民街长园长说文明”等沉浸式、体验式宣教活动近200场,将宣传教育融入居民生活场景。开展文化活动进社区400余场。
9月27日,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,合肥经开区党政办、莲花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承办的2025年合肥市“我们的节日·中秋”主题文化活动,以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行动为主题,寓教于乐,受到市民热烈欢迎。
为发动更多群众参与,合肥经开区还建立62支城市精细化管理小区志愿服务队和36支社区志愿服务队,志愿者5934人。建立“窗帘之约”工作相关志愿服务队107支,志愿者1125人。
今年五六月份开始,翡翠路与芙蓉路交叉口,到安医二附院地铁站乘车的人会发现,地铁口停放电动车、自行车比以前方便了。
车的数量还是那么多,为什么停放会越来越方便?秘密就在陆续改造的绿化带。
近日,在安医二附院地铁口,记者发现,从主干道看,路边的绿化带没有变化,但站在非机动车道,就会发现原来两三米宽的绿化带“瘦身”了,多出来的区域进行硬化后,变成了电动车、自行车停放区。
“这里有地铁、医院、商圈、居民区,每天早上很多人在这里换乘,上下班高峰,非机动车有2000辆左右,人行道都能堵严实。”合肥经开区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工程主管范向三回忆道。
非机动车停放难,还有安全隐患,怎么办?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开展以来,合肥经开区在安医二附院地铁口进行了“微改造”,对部分绿化带进行硬化,在不影响美观的同时,释放了500辆非机动车的停放空间。
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会落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,于细微处见真章,在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中,合肥经开区用绣花功夫编织着越来越多的“方寸之美”。
始信花园小区对面是企业园区,园区内部停车位有限,员工只能在路边停车,严重的时候,双行道只够一辆车通行。多次实地调研,组织专家、居民座谈后,社区联合交警部门重新规划线路,将道路改为单向通行,不但大大增加通行效率,还新增了53个停车位。
滨湖前城小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,而一路之隔的中德合作创新园夜间和节假日存在大量车位闲置,合肥经开区临湖中心创新提出“潮汐车位”共享方案,既盘活了资源,也提升了园区社会服务功能。
此外,合肥经开区还推进绿化提升行动、市政提标行动,增花添彩,打造城市绿化景色,营造“一路一景”视觉效果,完成2224处标牌的排查、整治,并在全市率先完成对163公里市政道路的检测工作。
精雕细琢,方显城市品质;久久为功,始成幸福家园。有温度,有热度,有精度,在合肥经开区,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仍在持续,随着城市内涵的不断提升,更多居民将在细节中感受城市发展的温度与质感,共享产城融合的美好成果。